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- 学生资助- 奖学金

学服资助丨徐特立奖学金——追忆“永远的先生”

前言

他是毛泽东眼中的“坚强的老战士”,是田汉笔下的“我们的老师”,更是陆定一心中“中国共产党的光荣”。徐特立(图1),这位令人敬仰的革命者,走出了如此“特立独行”的一生。在他逝世后,毛泽东亲笔在悼词中写上“光荣的一生,革命的一生,伟大的一生”。在新一届徐特立奖学金评选启动之时,让我们一同回溯往昔,缅怀这位“永远的先生”,领略徐特立奖学金所蕴含的深厚底蕴与深刻内涵,共同追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。

图1

追忆——“特立”的人生

徐特立,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教育家,字师陶,1877年2月1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四都观音塘(今长沙县江背镇观音塘)。

1895年,他正式投身教育事业,成为乡村塾师,并立下了“教育救国“的宏愿。为了实现这一理想,他制定了“十年破产读书”计划,变卖家财买书学习,积累了深厚的学识基础。

1909年,徐特立在长沙修业学校向全校师生作时事报告,痛斥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,讲到激动之时,他愤而断指,写成血书(图2),表达对清廷的愤怒和反帝的决心。他的热血与激情感染了众多青年,激励他们毅然走上救国道路。

1919年,42岁的徐特立在“英文只能拼音,法文一字不识”的情况下,前往法国勤工俭学。这期间,他还到德国、比利时考察教育,直到1924年7月才回到祖国。

图2

1927年,大革命失败后,徐特立仍然怀着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后来,他以57岁高龄踏上长征之路,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,一路宣传党的政策,为革命事业凝聚力量。

抵达陕北后,徐特立投身于边区的教育事业,1940年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(图3),为边区培育出一批批优秀人才,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。

图3

新中国成立后,徐特立以72岁高龄继续投身教育事业,担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。他保持革命年代的工作劲头,每天坚持工作,认真批阅和草拟文件,翻阅大量资料,一丝不苟。为鞭策自己,他制定了20年学习与工作计划,作为晚年的奋斗目标。

淬炼——北理工与特立精神

徐特立先生一生坚守革命信念,怀揣教育情怀,秉持高尚品格与求知精神,淬炼出熠熠生辉的“特立精神”。特立精神是革命信仰的火光、教育理念的丰碑、道德风范的标杆、求知探索的航线。北京理工大学传承自延安自然科学院,始终秉承“实事求是,不自以为是”的学风,深入挖掘徐特立教育思想内涵,并将其融入办学理念与实践,成为学校宝贵精神力量。

“学,不断学习;问,不懂就问;思,凡事要经自己的头脑思考;辨,辨别是非;行,身体力行。”

“培养敢于发挥其个性,有脑筋明辨是非,有主张、有试验、有创造、有行动的青年”

“实事求是,不自以为是。”

“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。”

“把课堂放在田间地头,放在生产一线。”

“教育是科学的、大众的、民族的教育,人民大众是教育的主人。”

徐老的故事与特立精神,历经百年沉淀,已成为北理工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图腾,激励着师生以“脑筋明辨是非,有试验、有创造”的担当,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。

传承——徐特立奖学金简史

为了缅怀徐特立先生的卓越贡献,弘扬革命精神与教育理念,北京理工大学于1985年7月经兵器工业部批准设立“徐特立奖学金”。该奖学金以“物质资助与精神激励相结合”为原则,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。

自1987年9月首次评选以来,截至2024年12月,共评选了37届,奖励学生1552名,奖励金额达1335.83万元。其评选严格遵循“宁缺毋滥”原则,要求候选人需在学术成果、社会贡献或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。

三十余载,徐特立奖学金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的最高荣誉奖学金,激励着一代代学子以“实事求是,不自以为是”的学风为指引,在科研攻关、创新创业等领域勇攀高峰,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。

第38届徐特立奖学金开始评选,这一传承已久的荣誉将再次见证北理工学子的卓越风采。我们期待着新一届徐奖获得者脱颖而出,他们将以怎样的创新成果和卓越表现续写徐奖的辉煌?让我们拭目以待!

徐特立奖学金自设立以来,始终是北理工学子追求卓越的最高荣誉象征。同学们对徐奖获得者们的故事和经验充满好奇,相信大家都想了解他们的成功秘诀与成长历程。欢迎进入下方问卷链接,写下你想问徐奖获得者的问题。我们将在后续推送中邀请徐奖获得者亲自解答。

https://www.wjx.cn/vm/wGf4hc7.aspx#

  • 版权所有: 北京理工大学 学生服务中心
  • 中关村校区浴室白楼104  电话:68914396
  • 良乡校区学生服务中心    电话:81384704
  • 育人为本 / 务实温暖 / 专业高效 / 服务一流
学生服务中心
微信公众号
北理就业
微信公众号